English

说不尽的东山岛

1999-07-22 来源:光明日报 ■霍 达 我有话说

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来东山了。只记得初识东山是在1985年的冬天,那时北方大地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闽南的东山却温暖如春,苍翠的海岛、澄澈的海湾和洁白的沙滩使我陶醉。十多年过去了,我先后游历过太平洋、大西洋和地中海沿岸大大小小的许多岛屿,仍然觉得我梦中的东山最美,最值得留恋。

东山,祖国大陆东南边陲一个面积194平方公里的小岛,如一只彩蝶翻飞于浩瀚的大海之中。据专家考证,早在中更新世冰期,一条“东山陆桥”经澎湖列岛与台湾相连,一万年前的“东山人”就是沿着这条“陆桥”迁往台湾。岁月悠悠,大海淹没了“东山陆桥”,台湾海峡的盈盈一水隔开了宝岛和大陆,而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却像朝落夕涨的海潮一样悠长,明末延平郡王郑成功和清初施琅将军两次横渡海峡收复台湾,都是从东山誓师出征的,留下了千古佳话和不朽遗迹。1950年5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已逾半年,而摧枯拉朽的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国民党军队从东山溃逃台湾,强行抓走了4200名青壮男子,仅一个小小的铜村就达142名,岛上1/3的家庭被拆散,撇下了多少新婚少妇、白发爹娘、无依孤儿!东山解放了,去台国民党军人的家属怀着深仇大恨投入了翻身斗霸的土改和镇反运动,但是,当划分阶级成分时,他们却又难免被归入“另册”。这些人不是一家两家,而是好几万,再加上儿女姻亲、姑表旧眷,盘根错节,蛛网纵横,涉及人员几乎遍及全岛。一个独特而又棘手的问题摆在刚刚执政的共产党人面前:难道能把这些人统统扣上一顶“反革命家属”的帽子,推到敌人一边去吗?中共东山县委以惊人的胆识,迈出了审慎而又勇敢的一步,就此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名词:“兵灾家属”,对他们在政治上不准歧视,与其他公民一视同仁,除了不享受为革命军烈属“代耕”的特殊照顾之外,照样分房分地,困难户给予经济补助。一项德政,众望所归,那些心里藏着难言隐痛的“兵灾家属”最懂得“信任”二字的分量,兵家必争之地,争的是人心!

旧中国留下的是一个破败凄凉的东山,四野茫茫,风沙肆虐,寸草不生,饿殍遍地。百姓疾苦使南下干部、县委书记谷文昌焦灼不安,他指天为誓:“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先把我埋掉!”他在风沙中奔走、徘徊,苦苦寻找着制服“沙虎”之策。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发现了木麻黄在海潮、盐碱、风沙的恶劣环境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他如获至宝,立即在全县大力推广。每当雨后,县委、县政府的干部全体出动,带领群众植树造林,蔚然成风。十几年如一日地埋头苦干,他们用汗水染绿了东山的坡岭、沙丘和盐碱海滩,全县的森林覆盖率高达39.5%,创造了举世罕见的人间奇迹。1981年,谷文昌因患癌症在漳州不幸逝世,东山的百姓把他的遗骨接回他曾经亲手解放的这片热土,安葬在他亲手种植的海滨森林公园万亩绿荫之中,实现了他埋骨东山的遗愿。令我感动的不仅是这惊天动地的英雄业绩,还有东山人的质朴无华、不事张扬,出了这样的英雄竟然在全国范围内尚鲜为人知!这一切,都融进了我的报告文学《渔家傲》,我蘸着泪水写“兵灾家属”,写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老书记谷文昌,写顶着“右倾机会主义分子”帽子修建八尺门海堤宏伟工程的老县长樊生林,写他们的继任者的不断开拓进取,我要让全中国、全世界都认识东山。

当年,中共东山县委在重大历史关头所作出的战略决策,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发挥了无穷威力,随着海峡两岸局势的缓和,许多当年去台人员和早年背井离乡赴海外谋生的侨胞纷纷回乡寻根认祖、探亲访友、投资经商,化作推动东山现代化建设和两岸统一大业的滚滚春潮。由于历史的原因,东山的经济发展直到八十年代初还相当滞后,“以粮为纲”的绳索却仍然束缚着农民的手脚,粮食即使产量登峰造极也难以自给,国民生产总值在福建全省和龙溪地区都居末尾。怎样才能使百姓们富起来?新任县委书记杨琼走遍139个自然村,和扎根在基层的党员、干部交谈,向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要办法。果然,农民有办法:台胞从海外引进的芦笋最适合东山的沙地种植,按当时的售价,一亩芦笋收入就可达1000多元,相当于一亩粮食的好几倍,这可是富民的好东西啊!县委从善如流,顺从民意,大胆地突破“以粮为纲”的框框,推出万亩芦笋基地的发展规划。穷则思变的农民,认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不回头,果然短短几年就在海岛的沙土中种出了“金子”!与此同时,县委、县政府开辟万亩对虾基地、万亩水果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并且充分发挥东山的地理优势,开发旅游资源,大抓基础设施,兴建11万伏的高压输变电站、万吨自来水厂和年吞吐量4000万吨的货运码头,更新落后的手摇电话为程控电话,并且与省华福公司联合兴建三星级的东山华福酒店,当时,这在全省各县都是绝无仅有的,连前来视察的省领导都吃了一惊:一个小小的县,有必要建这么高级的宾馆吗?东山人说:盖店是为了招商,如果连个住的地方都没有,怎么能留住客人?要干就要上档次,不搞“瓜菜代”,一步到位!

我第一次来东山时住在简陋的县委招待所,只有二十几个床位,窗外农家鸡犬之声可闻。第二次到此,三星级华福酒店已经竣工,台胞、外商云集,码头上高耸的龙门吊正在忙碌,远道而来的货轮帆樯如林。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我分别带了专题电视片《蝶岛情》和《古镇铜陵》、《海岛新城》摄制组来到东山,拍下了蒸蒸日上的海港,“耕海牧渔”的海湾,游人如织的海滨浴场,雨后春笋般的乡镇企业,崭新的中小学校舍,洋房别墅式的农民新居和敬老院,四通八达的环岛公路,集商贸旅游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百亿新城”……自1991年以来,国务院和福建省政府先后批准设立国家级东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一系列政策倾斜使东山的腾飞如虎添翼,国民生产总值一路攀升,从全省有名的后进县一跃而为全省第一,1992、1997年两次名列福建全省经济发展十佳县,并被评为全国生态工程先进县、全省第一个基本实现小康的县。从八十年代至今,我与东山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隔一两年,都要重访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东山年年在变,天天在变,令人目不暇接。美丽如画的东山不是一天建成的。十多年间,东山的县委书记已经更迭了好几茬,从脚踏实地、坚韧执着的杨琼,到豪放爽直、风风火火的洪我追,思维缜密、作风稳健的郑道溪,大刀阔斧、雷厉风行的黄汉河,都像老书记谷文昌那样,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留下了为百姓们称道的政绩,他们都曾是我笔下的人物,而且至今仍然是我的朋友,连接我们友谊的纽带就是说不尽的东山!

现在,我又来到了东山,接待我的东道主是现任县委书记陈易洲和县政协主席高爱明。老高已经是老朋友了,早在我第一次来东山时,他就是县委宣传部长,陪同我踏遍了东山的山山水水。那时他还年轻,记得在铜陵镇古城墙畔的风动石前,他曾当众仰卧在地上,用脚轻轻地蹬动这块从天而降、耸立崖端的“天下第一奇石”,让人们领略此石迎风而动的妙处。如今,他已经50有余,这种趣事只能让给年轻人去“表演”了。老高做了15年宣传部长,辅佐4任县委书记,勤勤恳恳地工作了15年,建设东山的每一幅蓝图中都浸染着他的汗水。现在转到了政协主席的岗位上,继续辅佐年轻的县委书记陈易洲,仍然像当初那样尽心尽力。陈易洲文质彬彬、轻声细语,一副知识分子气质。1997年5月,他奉中共漳州市委之命,出任东山县委书记。在此之前,由于工作的关系,他曾进出东山不下百次,对这片土地充满了向往之情。而当这副重担落到了他的肩上,却感到重若千钧,他将怎样描绘出亮丽的一笔,才能不负上级党组织的谆谆重托,不负20万东山百姓的殷殷期待?

陈易洲上任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市里要“权”,力争把港口由市属改为县属。东山地处台湾海峡的咽喉,港口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这里的港口过去一直由漳州市管辖,市里鞭长莫及,县里望梅止渴,阻碍着东山的经济发展。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陈易洲频繁地向市里交涉,与市交通局、港务局等有关部门多方协调,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历任县委书记的梦想终于在他手中得以实现。1997年7月1日“东山港”挂牌之时,陈易洲不禁悲喜交集,热泪盈眶!理顺了港口的管理体制,东山的经济收益立即显示出来,当年年底,港口的出口集装箱由上年的1600标箱增加到2500标箱,1998年又飙升至5000标箱,比上年翻了一番,出口总值超过1亿美元,比上年增加50%,新官上任便出手不凡!

陈易洲和我一起来到港口,“东山港”三个大字赫然在目,辉映着门泊万里船的货运码头。我们来到刚刚落成的海铲大桥,这里与大陆原为大海相隔,而今天堑变通途,客车、货车可以直达汕头,与经济发达的广东相接。在通往内地的八尺门,六十年代由樊生林牵头筑成的巍巍海堤也即将更新换代为跨海大桥。随着港口、码头的不断扩建,集装箱码头配套工程的完善,东山—香港、厦门—东山的客轮航班和厦门—东山—汕头飞翔船航线的相继开通,东山的旅游业和对外开放更上层楼,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

在西埔镇坑内村,我听乡亲们说起一个感人的故事。坑内村地处红旗水库旁边,当年建水库征用500亩地,这里的老百姓曾经作出巨大牺牲,可是他们自己饮用的却仍然是井水,因为水质不好,人们经常被传染病困扰。1998年春节前,上任不久的陈易洲得知此情,心中极其不安,当即作出指示:不能让乡亲们再苦下去了,由县里和镇里批一笔专款,村民们自己也出一点钱,务必在一个月之内为他们架设起自来水管!事情很快就办妥了,村支书请陈书记来“热闹”一下,与民同乐。简朴的通水仪式结束,陈易洲在村头遇上一位老阿婆,亲切地问:“现在用上了自来水,感觉怎么样啊?”不料老阿婆却沉着脸,不吭声。他很奇怪,经再三询问,才知道老阿婆是个“五保户”,缴不起100多元的自来水管钱。像她这样的特殊情况,村里还有四五户。陈易洲心里“格噔”一声。本以为给群众办了件好事,却没想到不尽完美,留下了遗憾。此时,任何宽慰和解释都是苍白无力的,陈易洲二话没说,立即掏出了自己刚刚领到的当月工资950元,又向司机借了50元,一齐交给村支书,命令他再突击一天,把这几户的自来水管接通,让全村百姓过一个舒心的年!

我和陈易洲漫步在马銮湾畔,望白帆点点、碧浪滔滔,听他描述着东山的明天。这位貌似文弱的县委书记,心胸却宽阔得像大海,他说: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规划,到2000年,东山的国内生产总值将达到35亿元,比1980年翻五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翻四番半,实现宽裕型小康。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东山将以它“临海对台”的区位优势和稳健而迅猛的势头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迈进,正如深圳、珠海接驳香港、澳门回归那样,繁荣富庶的东山将成为接驳台湾与祖国大陆和平统一的“黄金口岸”,这已经是可以看得见的远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